<p id="ggzai"></p>

<button id="ggzai"></button>

<acronym id="ggzai"><dd id="ggzai"></dd></acronym>
<p id="ggzai"></p><acronym id="ggzai"><nobr id="ggzai"></nobr></acronym>

<p id="ggzai"><dd id="ggzai"><acronym id="ggzai"></acronym></dd></p>

12相-當代陶藝作品邀請展·藝術家專訪⑥ | 孫月:無法抓住的時間
發布時間:2021-11-15 瀏覽量:254次 來源:原創文章

孫月是這個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留學德國,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她的作品更呈現出一種對陶瓷藝術、對環境、對時間的系統性觀察方法,從而也形成了她獨特的創作方法論。

 

藝術家孫月創作中

 

她作品的成熟超越于她的年齡,這與她對陶瓷材料的沉迷和依賴有關:這樣一個材質在她讀本科的時候就觸發了她愿意將時間、精力、情感花在每天與泥土的接觸和與火的溫暖相依靠之中,當然,她快速從這樣的依賴中找到了陶瓷脆弱的本質,又快速由這樣的脆弱觸及到了時間與生命的本質。所以她的作品不再是某種具體的元素,而是成為一個整體,甚至包括影像和環境,它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材料和視覺對人情緒產生的微妙影響。

 

輕盈的花絮和成為永恒的石質竟然可以在她的作品里面融為一體,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園林,那些堅韌而富有表情、近乎永恒的石頭旁邊總會出現一歲一枯榮的植草。

 
——白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職—孫月

 

1.讓時間肉眼可見

 

Q: 孫老師您好,您展出的作品《等》表達了怎樣的創作概念呢?

 

孫月:在這件作品中,除了一朵白瓷花其他的都是新鮮的白玫瑰,它們被放置在一起經歷著時間的流逝、一起枯萎,也在時間中逐漸模糊真實的花朵與瓷的區別,肉眼可以直觀的看到時間流逝的痕跡。
 

孫月作品——《等》第一天

 

當時對花進行了最基礎的選擇,它需要一年四季都能在花房里買得到,比如說白玫瑰,我本意是想作品中帶有祭祀時間的感覺,但是白菊花除了清明時節,在其他時段是很難訂購的,我就選用了比較常見且易成型的玫瑰,再運用德化的捏花技術去制作瓷花,最普通常見的花也最易讓觀眾共情,而白花也最易看出顏色的變化,將盛放與枯萎的顏色對比放大,更易察覺時間在事物上留下的痕跡。

 

孫月作品——《等》第三十天

 

Q: 您有很多早期作品是探討時間的,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選擇了時間這個主題呢?

 

孫月:選取這個主題主要是因為陶瓷材料本身,我最初接觸、學習陶瓷得到的信息知識就是陶瓷是一種“永恒”的材料,鐵會生銹,木頭、塑料會老化,瓷被埋上幾千年還是如初,材料性質穩定且硬度大,這相較于我們的生命來說已經可以被定義為永恒了,時間在理論意義上是停止的,所以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將陶瓷與其他材料結合在一起,形成對比,比如說燒成的瓷和泥土在一起,比如白瓷和植物材料一起,利用材料對比讓時間可以肉眼可見。

 

Q: 在您所有的作品中時間的概念有著怎樣的轉變呢? 

 

孫月:我最初的作品是與時間可視化有關的,當時做的最多的是鏤空結構,我把瓷和后面瞬息萬變的世界放在一個視覺空間里,透過鏤空的結構看到后面景觀的變化,如早期作品《空墻》,前面的結構是瓷,也是永恒的,但后面的世界卻在不斷變遷,樓起樓塌,通過它們之間的對比讓時間可以被感受到,被直觀的看見,但在逐步拓展作品概念的時候,思想與理念的重點是有偏移的,我逐漸側重于探討人自身,但與時間也脫不開關聯。作品嘗試運用陶瓷這一傳統材料的不同形態,竭力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試圖冷靜的、不帶感情色彩的模糊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探討概念的形成與認知過程。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局部

 

Q: 您部分作品是無法長時間保存的,是否會覺得遺憾呢?

 

孫月:我不會覺得遺憾,對我來說制作作品本身的過程與意義要遠遠重于它看上去是完整好看的或能夠出售的。作品的誕生是為展覽而不是為畫廊出售,它不以銷售為目的,讓大家覺得有點意思就挺好,沒覺得留有遺憾。本來我作品的主題就是無法抓住的時間,表達的內容也是“悲觀”的,雖然有的表面看上去是漂亮的,但其實里面大部分都有一個“悲觀”的核心,我覺得沒有什么是能留得住的,事物消失是常態,也不是說悲觀,但事實如此,與時間一樣,想留卻留不住,所以就不必糾結于作品的保存或是試圖去留住時間。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局部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90天后

 

Q: 您在思考作品的過程中心境與想法有著怎樣的變化呢?

 

孫月:我早期作品做的是比較現實的時間,作品《等》與《逝》的形式是相近的,《逝》的表現方法是在新鮮的白菊花中夾雜著一根白瓷花,時間流逝新鮮白菊枯萎凋零,白瓷花卻始終如一,以此來表現出實際的時間,用簡單的方式讓時間的流逝可以被看見,隨著實踐的累積,我逐漸認為藝術可愛的地方不僅是現實的再現,而且在于創造出豐富的非現實觀念的可能性。
 

從我試圖通過《沉積巖》展現時間的沉重感與無序感開始,就已經不是表述現實的時間了,作品制作消耗的時間,從這時開始,我意識到時間不是客觀的存在,它只是你認知的一個結果,概念也從視覺慢慢地轉到對時間認知的界限。后期的作品《非非》就是與認知有關的作品,它有著較大的展陳空間,最開始是引導觀眾走進一個地址展覽小陳列廳,我配置了很長的地質科普的語音導覽,每件作品都有對應的序號,觀者可以針對每一件“地質”展品聽到對應介紹解說,會自然而然的認定展品是地質博物館借展的,但走入第二個對應“地質”展品的互動房間后,透過巖芯看到自己的望遠鏡,透過出現工業字符的新石器出土印章等一系列對應的展品,觀眾會開始懷疑自己剛才的認知。

 

從《空墻》到《等》、《非非》,作品就是一路推敲衍生下去的,概念的轉變大概就從純粹的時間轉到認知的角度,因為是討論大家的認知,也就希望有觀眾能參與,去和大家做一個有關于時間或者說是有關于認知的游戲,作品多少都與時間有所牽扯,但是主要想表達的東西已經不是時間本身了。

 

2.現實,以及虛擬的事

 

Q: 您出于什么原因選擇陶瓷來代替自己的表達呢?以后還會是這種材料嗎?

 

孫月:陶瓷材料是我的偏好,我清楚自己還是喜歡做些能摸得到的東西,也很清楚藝術是可以給觀眾建構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區域,新的數字手段建造的真實還是建構于虛擬的媒介上,我更想做的是拿一個很現實、很日常的材料去做一件虛擬的事, 所以我選擇的都是比較實際的材料,但不一定限定是陶瓷,但是肯定是能摸得著的。 

 

孫月作品——《時間輕語-無回》

 

Q: 您在作品中也加入過行為藝術的形式,例如《時間輕語》,您想借行為藝術表達怎樣的概念呢?

 

孫月: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布萊梅春天成片的蒲公英,我收集了三年的蒲公英絨毛去完成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分為兩個部分,裝置部分是瓷制的蒲公英桿子,另一部分是真的蒲公英絨毛,桿子等不會被風吹走的飛絮,一捧飛絮在被人為傳遞之間想留卻留不住,這是一場與時間相關的游戲,活在這世上,誕生是一次被動的被選擇,被毫無準備無法預兆的拉到關于時間的生命游戲里,我們拼命想挽留自己所珍惜的事物,卻又力不從心,留不住眼前的一切,在這場行為藝術中是將旁觀者被迫的拉入這場游戲里,去傳遞一些真實的東西給你想傳的任何人,真實的參與進去去感同身受,沒有人擁有冷眼旁觀的權利。
 

在德國一場行為藝術結束后,一位德國觀眾過來告訴我,曾經的他非常討厭行為藝術的表達方式,尤其在歐美很多社會性或熱點問題是通過這種形式表現的,看上去是殘忍且讓人不適的,但參與這次展覽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行為藝術也可以這樣安安靜靜地進行,很美好。

 

孫月作品——《時間輕語-有去》

 

Q: 您有著在歐洲留學的經歷,它是否對您的思想與創作有所影響?

 

孫月:我對于當代沒有那么清晰的需要,我比較喜歡的是后面有一套思路的當代藝術,在留學之前我沒有這種認識,這也并非是某位教授教給我的,可能是文化氛圍與背景自然而然的將這種想法傳達給了我,且當代作品也豐富且有著多樣性,而國內的氛圍就較為浮躁與局限,當代的概念我讓我無法全然感同身受。
 

德國的藝術表達方式總的來說是嚴謹的,甚至每一個文字的表達都不是無用的,他們追求的是在作品中所有的元素都要有存在的理由,而我是相對隨意自由的,藝術沒有對錯,風格不同而已。有時我覺得德國的教學是教會你將概念表述的很清楚,但是能拿語言說清楚的東西是有限的,在藝術里面有很多感覺很好的契機、效果是無法完全用語言去表述的,反倒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說的那么清楚會很無趣,被一眼看穿的作品會失去感覺,藝術是感知的事物,視覺、聽覺、觸覺是不能用語言去替代的。

 

藝術家介紹

 

 

展覽名稱
【12相 當代陶藝作品邀請展】
 
策展人&學術主持
白明 
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
教授,博士生導師
 
執行策展人
許潤輝 戴清泉 程麗芳
 
參展藝術家(按照拼音字母排序)
戴清泉 金貞華 李立宏 彭贊賓
沈厲 孫月 王長平 吳昊宇
許潤輝 虞鋒波 袁樂輝 張明
 
主辦機構
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
 
展覽時間
2021年10月16日-2021年12月16日
 
展覽地點
三寶蓬美術館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_国产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_Av三级在线免费观看_AV无码精品久久久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