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是這個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留學德國,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她的作品更呈現出一種對陶瓷藝術、對環境、對時間的系統性觀察方法,從而也形成了她獨特的創作方法論。
藝術家孫月創作中
她作品的成熟超越于她的年齡,這與她對陶瓷材料的沉迷和依賴有關:這樣一個材質在她讀本科的時候就觸發了她愿意將時間、精力、情感花在每天與泥土的接觸和與火的溫暖相依靠之中,當然,她快速從這樣的依賴中找到了陶瓷脆弱的本質,又快速由這樣的脆弱觸及到了時間與生命的本質。所以她的作品不再是某種具體的元素,而是成為一個整體,甚至包括影像和環境,它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材料和視覺對人情緒產生的微妙影響。
輕盈的花絮和成為永恒的石質竟然可以在她的作品里面融為一體,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園林,那些堅韌而富有表情、近乎永恒的石頭旁邊總會出現一歲一枯榮的植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職—孫月
1.讓時間肉眼可見
Q: 孫老師您好,您展出的作品《等》表達了怎樣的創作概念呢?
孫月作品——《等》第一天
當時對花進行了最基礎的選擇,它需要一年四季都能在花房里買得到,比如說白玫瑰,我本意是想作品中帶有祭祀時間的感覺,但是白菊花除了清明時節,在其他時段是很難訂購的,我就選用了比較常見且易成型的玫瑰,再運用德化的捏花技術去制作瓷花,最普通常見的花也最易讓觀眾共情,而白花也最易看出顏色的變化,將盛放與枯萎的顏色對比放大,更易察覺時間在事物上留下的痕跡。
孫月作品——《等》第三十天
Q: 您有很多早期作品是探討時間的,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選擇了時間這個主題呢?
Q: 在您所有的作品中時間的概念有著怎樣的轉變呢?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局部
Q: 您部分作品是無法長時間保存的,是否會覺得遺憾呢?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局部
孫月作品——《與此同時》90天后
Q: 您在思考作品的過程中心境與想法有著怎樣的變化呢?
從我試圖通過《沉積巖》展現時間的沉重感與無序感開始,就已經不是表述現實的時間了,作品制作消耗的時間,從這時開始,我意識到時間不是客觀的存在,它只是你認知的一個結果,概念也從視覺慢慢地轉到對時間認知的界限。后期的作品《非非》就是與認知有關的作品,它有著較大的展陳空間,最開始是引導觀眾走進一個地址展覽小陳列廳,我配置了很長的地質科普的語音導覽,每件作品都有對應的序號,觀者可以針對每一件“地質”展品聽到對應介紹解說,會自然而然的認定展品是地質博物館借展的,但走入第二個對應“地質”展品的互動房間后,透過巖芯看到自己的望遠鏡,透過出現工業字符的新石器出土印章等一系列對應的展品,觀眾會開始懷疑自己剛才的認知。
從《空墻》到《等》、《非非》,作品就是一路推敲衍生下去的,概念的轉變大概就從純粹的時間轉到認知的角度,因為是討論大家的認知,也就希望有觀眾能參與,去和大家做一個有關于時間或者說是有關于認知的游戲,作品多少都與時間有所牽扯,但是主要想表達的東西已經不是時間本身了。
2.現實,以及虛擬的事
Q: 您出于什么原因選擇陶瓷來代替自己的表達呢?以后還會是這種材料嗎?
孫月作品——《時間輕語-無回》
Q: 您在作品中也加入過行為藝術的形式,例如《時間輕語》,您想借行為藝術表達怎樣的概念呢?
在德國一場行為藝術結束后,一位德國觀眾過來告訴我,曾經的他非常討厭行為藝術的表達方式,尤其在歐美很多社會性或熱點問題是通過這種形式表現的,看上去是殘忍且讓人不適的,但參與這次展覽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行為藝術也可以這樣安安靜靜地進行,很美好。
孫月作品——《時間輕語-有去》
Q: 您有著在歐洲留學的經歷,它是否對您的思想與創作有所影響?
德國的藝術表達方式總的來說是嚴謹的,甚至每一個文字的表達都不是無用的,他們追求的是在作品中所有的元素都要有存在的理由,而我是相對隨意自由的,藝術沒有對錯,風格不同而已。有時我覺得德國的教學是教會你將概念表述的很清楚,但是能拿語言說清楚的東西是有限的,在藝術里面有很多感覺很好的契機、效果是無法完全用語言去表述的,反倒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說的那么清楚會很無趣,被一眼看穿的作品會失去感覺,藝術是感知的事物,視覺、聽覺、觸覺是不能用語言去替代的。
藝術家介紹
上一篇:展訊︱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展